虽然沈墨没有答应结盟的事情,但是却提出可以让他们两国派出观察员来参与到这场和英国人的战争中。
这让两人这趟总算没有白跑一场,回去以后可以有了向各自的总督交差的东西。
两人向沈墨表示了感谢,表示会尽快发挥各自的殖民地,向总督报告这件事。
“如果你们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那就尽快抓紧时间。我不会因为等待你们而推迟决战的时间的。”沈墨对两个人交代道。
他相信如果法国人和俄国人的总督但凡不是傻子的话,肯定不会错过这个了解评估自己实力以及了解英军最新情报的好机会的。
待两人走后,沈墨就将此事放到了一边,开始全力备战起来。
苏族联军的训练内容,除了每日基础的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之外,还增加了识别各种战场军令以及水上运兵等训练内容。
在古代战争之中,旗和鼓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发令工具。
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士卒以为期也。”也就是说,旗从本义上便与指挥直接相关。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得到佐证。据《列子》记载,早在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就出现了“以雕鹖鹰鸢为旗帜”的情况,也就是使用了以各种猛禽为装饰的旗帜。
阪泉之战是有资料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这说明旗的使用几乎与中国的战争史相同步。
关于旗的起源,则可能比战争的出现更早。一般的推断是,旗最初使用于狩猎,作为一种标识引导族人从事集体狩猎活动。
旗之所在,便是首领所在的位置,大家随着旗的位置变化而行动,这样旗的原始指挥功能便产生了。
这一功能后来被运用于战争,又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
“旗”字的出现,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另外还有若干个以旗为偏旁的会意字,这说明旗在商朝时已经普遍使用了。原始的旗帜,自然不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在一根旗杆上系一幅纺织品而形成的旗,而通常是在树枝上捆上一把茅草或一根兽尾,就算是旗了。
这是有文献可考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前茅虑无”的说法,而成语“名列前茅”的原始含义,便是位置在队列之前。用作主帅指挥的旗帜,同时也是军队的象征。因此投降时便要交出旗帜。
武王灭商后,微子前来投诚,便“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楚国伐郑,郑君投降时,则“左执茅旌,右执鸾刀”。这些都是茅草作为旗帜前身的有力证明。
至于兽尾,则在后来的旗帜中保留下来,直到明清时期,还在旗帜上绣着兽尾的形态,以象征最高指挥所的所在。
带有兽尾的旗帜,称作“旄”,是众多军用旗帜中的一种。如武王伐纣时,便是“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至于纺织品旗帜的出现,已经是旗帜发展的最后阶段了。
商朝开始普遍用旗,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我们已难道其详。西周时,出现了专门管理各类旗帜的组织,称作“司常”。
根据《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当时司常管理的旗帜共分九大类,分别是:常、旆、旜、物、旗、旋、旐、旞、旌,每一类的形制和图案都有所不同,其使用也各异。
后来,旗帜的形制和使用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旗帜家族。
一支军队从基层单位开始,各级均有自己的旗帜,并用颜色、形制、大小来区别。
从军事用途来分,这些旗帜大致可分为:方位旗,如五方旗、角旗、门旗等,用于军营或阵地中,标识所在的方位;指挥旗,如望旗、认旗、变队旗等,可以将将领的行动命令传达到部队执行; 仪仗旗,如清道旗、金鼓旗等,用以表示将帅的威严。
此外,由于不可避免的迷信心理,一些军队还设有若干的按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命名的旗帜,多得不可胜数。
与旗帜属于同一大类的视觉指挥器物,是各种各样的灯。
白天可以用旗来指挥,晚上目不视物,便只能用灯来代替。灯的颜色、数目不同,代表的指挥命令也不同,这样灯也可用来传递比较复杂的指挥信号,但远不如旗那样方便、准确。
在众多的军用旗帜中,最重要的便是主将帅旗,也称为“纛”,秦汉以后一般称之为“牙旗”。
这种旗帜虽然通常不直接用以指挥作战,但由于它是象征全军的大旗,因而在古代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平御览》说:“牙旗者,将军之精。”古代出战之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旗”仪式,以祈求神灵的护佑。
交战过程中,牙旗之所在,便是主将之所在,指挥命令便会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出;一旦牙旗倒下,则表明主帅被杀或已经放弃抵抗,全军就会因此而丧失斗志,甚至于全面崩溃。
因此,对于帅旗的保护,便成为军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只有身强力壮、勇敢忠诚的人才能够被选作保护帅旗的旗手,护旗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
三国时期有名的战将典韦,开始时在赵宠军中,便是充当牙旗手,并在护旗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